用科创精神为少年赋能,让民族复兴航船破浪前行
5月27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发来贺信,强调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要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科技创新是决胜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变量,人才梯队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中国“天宫课堂”的太空授课热潮,到“北斗少年科学院”的全国布局,中国正以航天强国建设为支点,撬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杠杆”。“天宫课堂”第四课吸引超过1.3亿人次观看,航天员在空间站演示的水球光学实验、太空抛物现象,将复杂的物理原理转化为亿万少年眼中的“科学奇观”;而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太空搭载实验方案征集”活动,已累计收到2.8万份创意设计,其中北京学生提出的“微重力环境下植物向光性观察”项目,随“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进入太空,让课本知识真正“飞向星辰”。这种从“太空讲台”到“实践平台”的立体培养体系,展现出中国将航天大国优势转化为人才培育动能的战略智慧。
中国少年儿童承载着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正是攻克光刻机精密光学系统、突破人工智能底层算法的潜在力量。正如叩击教育者心灵的“钱学森之问”所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未来科学家,需要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在基础教育阶段播撒“质疑权威、勇于探索”的种子。
教育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科创思维的“系统培育”。上海某小学将量子通信原理转化为积木实验,深圳中学生用3D打印技术改良传统农具,这些实践证明:少年的科创启蒙,需要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场景。教育部推行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加法”,鼓励建立“科学家进校园”长效机制,正是要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研工作的真实面貌。这种教育变革的深意在于,只有让孩子在拆解无人机、调试机器人的过程中理解工程思维,在观察微生物培养皿的变化中领悟实证精神,才能真正培育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品格。
少年科创素养的养成,更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生态系统。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从“成绩焦虑”转向“思维培养”,允许孩子在编程失败、实验受挫中积累经验;学校教育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项目式学习让数学建模、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焕发活力;社会层面则需要完善科创赛事、研学基地等平台,让科技馆成为少年的“第二课堂”,让科研院所开放更多科普资源。这种生态构建的紧迫性在于,当AI绘画冲击艺术教育,当虚拟现实重塑学习方式,唯有形成合力,才能让青少年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不迷失方向,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在大国博弈的时代,少年儿童的科技创新教育,实则是一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未来投资”。他们今天对科学问题的好奇追问,可能成为明天突破关键技术的灵感源泉;他们此刻在实验室里的反复尝试,或许将化作未来科技战场上的制胜砝码。正如“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成长启示:一个国家的科技崛起,离不开几代人接续奋斗的人才梯队。培育少年的科创基因,不仅是为个人成长赋能,更是在为民族复兴锻造战略力量。当每一个少年都能在科技创新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中国号巨轮”必将在民族复兴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作者系中国网特约评论员刘伟)
责任编辑:张亮

文化观察: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网文越来越“上头”?
英国作家在键盘上敲下“系统提示:获得上古神器”,巴西读者为文中主角突破境界彻夜追更,韩国创作者将“阴阳五行”融入本土奇幻小说——这场始于数字屏幕的文化共振,正在突破单一的内容传播模式,走向共创与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的崭新阶段,成长为世界级的文化现象。
2025-09-29

“铁字号”帮扶记:新疆和田县的乡村振兴实践
“能坐上火车去北京看升旗,我特别激动。”近日,新疆和田县七年级学生穆开热木·依明尼牙孜和该县100名师生一起,搭乘列车前往北京,开启为期11天的研学之旅。
2025-09-25

三型舰载机弹射起飞 背后的电磁弹射技术有多硬核?
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成功在福建舰上完成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背后的电磁弹射技术功不可没。那么,这一技术到底牛在哪儿?
2025-09-25

前8个月外贸量增质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引擎”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累计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2025-09-12

非凡“十四五”: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
“十四五”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5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带来了蓬勃活力。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