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于处罚”不是未成年人的“免责金牌”
近来,辽宁沈阳、四川江油相继发生14岁左右未成年人恶意欺凌他人的事件。令人心寒的是,一些施害者竟将“不满14周岁不予处罚”视为“护身符”。这种“年龄小就没事”的认知误区在部分未成年人乃至社会上蔓延,引发公众的深切忧虑。
这份担忧背后,是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追问:施恶者,难道真的可以凭借年龄就逃脱责任?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免罚不等于免责,年龄不是挡箭牌。
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置,我国法律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体系。刑法修正案(十一)和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都传递出一个核心理念:任何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为未成年违法犯罪行为设置了两类措施,均体现着法律的强制力:一是处罚,对符合年龄要求的,依法予以惩治;二是矫治,对因年龄原因不予处罚的,依法适用带有强制性、管教性质的矫治处分。
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忧心。一方面,错误认知传播甚广。相关的普法工作相对滞后、不够精准,需要进一步有效传播“年龄不等于无责、免罚不等于免责”的核心观点。另一方面,执法环节还存在一些短板。对不予处罚的低龄违法者,矫治处分在执行中遭遇重重阻碍,或因资源不足,或因衔接机制不畅,或因执行决心不够,一放了之、批评教育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威慑力,更可能让未成年人认为犯法代价很低,甚至为零,无异于变相纵容。
斩断“年龄免责”的认识误区,必须双管齐下。
一方面,让法治理念入脑入心。学校、家庭、社会需形成合力,将“行为有边界、越界必有责”的种子深植于未成年人内心。在法治教育中,结合具体案例强化“年龄不免责”的意识,讲清可能面临的处分。同时,网络平台责无旁贷,必须运用技术手段大力清理、过滤那些鼓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用负责”等错误观念。
另一方面,让矫治措施落地有声。通过提升基层民警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规程,确保每一种矫治处分在启动、执行、转换、终结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无缝衔接,让免罚未成年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为其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此外,依法审慎向社会通报案件处理结果时,应让公平正义可见,将“免罚≠免责”的理念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传递出去,有效引导社会认知。
面对挑战,要以法律为准绳,以处罚与矫治为路径,构建一套既能精准惩治违法犯罪,又能有效教育挽救失足少年、充分保障被害人权益的现代未成年人司法体系,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必须完成的时代任务。
唯有如此,免于处罚的规定才能回归制度设计初心——为教育挽救提供空间,而非演变成纵容罪错的“免责金牌”。法律威严之下,谁都不能例外。(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亮

广东有序开展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8月5日至6日,广东多地强降水天气持续,各地应急力量进行抢险救援、风险排查,有序开展救灾工作。
2025-08-08

这一夜,成都惊艳世界——直击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现场
2025-08-08

降雨影响豫粤等地 防汛抗洪加紧展开
8月7日,新一轮降雨开始影响河南等地。郑州上午降下暴雨,局部地区出现超过18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城区局地积水严重,地铁部分区段停运。
2025-08-08

内蒙古扎赉特旗:多彩农牧民那达慕
8月7日,2025扎赉特旗农牧民那达慕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巴达尔胡赛马场启幕。
2025-08-08

探访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喀拉喀什河中游河段,是一座具有灌溉、防洪、发电、改善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