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全国夏粮小麦收获进度过七成
中国网6月11日讯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截至6月10日17时,全国已收获夏粮小麦2.6亿亩,收获进度74.72%。当日收获1380万亩、投入联合收割机19.66万台(去年当日收获1037万亩、投入联合收割机19.72万台)。江苏麦收正在扫尾,陕西过八成,山西过六成,山东近六成,河北过两成半。
随着近年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力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优机优补”“有进有出”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持续实施,我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在用联合收割机迭代升级,性能持续提升。收获机械质量高、性能好,保障小麦收得快、收得好。在“三夏”麦收现场可以看到,更多装有北斗辅助驾驶、作业质量监测、触控操作终端等智能化设备的联合收割机部署到生产一线,助力夏收高效推进。
作业速度快了。国产9—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已成为跨区作业主力机型,单机作业效率进一步提高,每日可收获小麦150亩以上。现在一个地市几百万亩小麦,3天左右就能基本完成收获。近年黄淮海麦区重点省份通过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支持政策,加快推广应用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2023年以来就支持新购置喂入量9公斤/秒以上的谷物联合收割机3.7万台,麦收机具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操控性能好了。当前量产应用的联合收割机大多配备助力转向等功能,机具响应更加灵敏,农机手操作更加简便省力。同时,北斗辅助驾驶设备加快推广应用,农机手从“驾驶员”变为“操作手”,可以更好地控制留茬高度、机具状态,从而大幅提高作业质量。另外,现在联合收割机更加注重作业舒适性,驾驶舱内装有空调、人体工程学座椅等设备,农机手机收作业环境明显改善。
机收损失低了。机具性能持续提升和机手操作不断规范,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已经控制到1%以内,优于现行行业标准,保持在较好水平。现在联合收割机更多采用损失率更低的纵轴流脱粒方式,装备智能终端后还能实时监测机具作业状态,可以有效收获倒伏、过熟小麦,进一步减少收割、清选等环节损失。
服务收益高了。近年跨区作业机手向专业化发展,更乐于选用先进适用机具装备,操作技能也更加过硬。在服务方式上,农机手提前与生产经营主体对接签订作业合同,约定作业时间、服务面积,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服务收益。今年一些跨区作业的专业农机手,在麦收开始半个多月前就与农户精准对接,有效保障了作业面积和服务收益。
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6日开始的本轮大范围降雨即将结束,麦收地区大部转晴,利于小麦加快成熟收获。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做好农机作业服务保障,组织各地精准调度机具,紧抓雨前抢晴收获、雨后抢墒播种,确保收在适收期、种在丰产期,努力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责任编辑:张亮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14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开幕。
2025-08-15

中央气象台双预警齐发 台风“杨柳”带来大暴雨、特大暴雨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的中心已于今天(8月14日)00时30分前后在福建省漳浦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30米/秒,强热带风暴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90百帕。
2025-08-14

2025上海书展开幕
8月13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拉开帷幕。本次书展首次设立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双主场”,将持续至19日。
2025-08-14

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纯电动拖轮船队在天津投用
8月13日,由4艘纯电动港作拖轮组成的“绿色舰队”在中船天津码头鸣笛启航。
2025-08-14

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亮相
8月11日,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吉儿”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合作研制,能够精准识别花朵、伸出机械臂轻柔完成杂交授粉,代替工人完成全流程育种工作。
2025-08-13